李景輝 趙彩云
近年來,,河北省南和縣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鄉(xiāng)風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喪事講排場,、焚燒紙錢,、占道辦喪,、散埋亂葬等喪葬陋習成為鄉(xiāng)風文明難以逾越的關坎,。2019年以來,南和縣按照“黨委主導、政府推進,、因地制宜,、公益惠民”的原則,推動綠色殯葬改革,,把以人為本,、厚養(yǎng)禮葬的理念貫穿改革全過程。截至目前,,已建成縣級殯儀館1處,、縣級公益性公墓1處、鄉(xiāng)級公益性公墓4處(3處在建),、村級公益性公墓115處,完成115個老舊陵園和60829個老舊墳墓的標準化改造,,節(jié)約土地800余畝,。
訂計劃
南和縣在充分了解喪葬習俗和群眾意愿基礎上,結合《殯葬管理條例》《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遵循“全域推進,、分步實施、長效施治”原則,,制訂出臺《推進綠色殯葬改革工作三年攻堅計劃(2019-2021年)》,。
成立南和縣綠色殯葬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xié)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組織相關負責同志赴山東省沂水縣學習借鑒殯改先進經驗,,并結合縣域工作實際出臺《關于推進綠色殯葬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新建公益性公墓的建設,、使用,、管理維護,老舊墓地改造,、生態(tài)綠化,,散埋亂葬墳墓搬遷等實施標準,細化免除喪葬費用,、改革喪葬習俗,、規(guī)范服務管理等操作辦法,壓實組織領導,、資金保障,、輿論引導、督導考核等責任分工。
聚共識
做好群眾思想引導,,在報紙,、電視臺開辟綠色殯葬改革專欄,借助村民座談會,、條幅,、廣播、倡議書等形式,,“三下鄉(xiāng)”“文化七進”,、文藝匯演等活動,深入宣傳綠色殯葬改革的必要性,、現(xiàn)實意義和相關惠民政策法規(guī),,推廣好經驗、曝光壞典型,,讓群眾主動參與到殯葬改革中來,。
充分發(fā)揮鄉(xiāng)鎮(zhèn)干部、農村黨員,、紅白理事會成員的典型帶動作用,,全縣70余家黨政機關和單位、218個行政村的6400余名黨員干部簽訂綠色殯葬改革承諾書,,自覺加強對親屬,、朋友、周圍群眾的教育引導,,積極勸阻不良治喪行為,。
將綠色殯葬納入村規(guī)民約,在全縣推行以厚養(yǎng)禮葬和追思會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喪事禮儀改革,。追思會由村紅白理事會組織安排,,主要分為致悼詞、默哀,、鞠躬三個環(huán)節(jié),,鼓勵以“黑袖紗、白花”方式戴孝,,提倡當日下葬,,原則上不超過2天。每個鄉(xiāng)鎮(zhèn)獎勵前10名按要求完成追思會,、實行火化,,并進公益性公墓安葬的逝者家庭3000元。抽調縣司法,、民政,、市場監(jiān)管,、住建等部門人員,組成喪葬環(huán)境治理執(zhí)法大隊,,全面整頓殯葬市場秩序,,嚴禁在公共場所辦喪、搭建靈棚,、游喪鬧喪,、拋撒紙錢等行為。
夯基礎
推進全域老舊墓地改造,。禁止在耕地內及老舊墓地內新增墳頭;對散埋亂葬墳墓遷入公益性公墓的,,由財政承擔火化、骨灰盒,、運輸?shù)荣M用,,并給予80元/具的補貼;對老舊陵園按照綠化、凈化,、美化的要求進行統(tǒng)一治理,,墳墓直徑不超過80厘米,墳頭高度不超過1米,,采用統(tǒng)一臥碑,并在周圍進行綠化處理,。
加大公益性公墓建設,。堅持因村制宜、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的原則,,對已有墓園的村進行標準化改造,按照5年內所需公墓數(shù)量規(guī)劃土地,,暫時剩余的土地可先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村集體收入;對沒有墓園的村,按照每2萬人一處公益性公墓的標準建設,,滿足群眾10年的喪葬需求,,縣財政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按照每畝10萬元-12萬元的標準給予建設補助,,同時鼓勵企業(yè),、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建。嚴格規(guī)范建設標準,,單穴面積不超過0.5平方米,,雙穴不超過0.8平方米,每畝不少于200套,,全部采用臥碑,,碑長不超過60厘米,、寬不超過50厘米、厚度不超過15厘米,,墓穴前設置硬化通道,,墓區(qū)綠化覆蓋率達50%以上,并設置公共祭祀區(qū),、防火設施等,,由屬地鄉(xiāng)鎮(zhèn)管理人員對公墓進行統(tǒng)一管理。該公益性公墓明確為南和籍居民使用,,同時接受祖籍是南和的在外人員和長期居住南和的外籍人員安葬,。
提質改造硬件設施。爭取中央資金940萬元,、縣級配套資金1160余萬元,,新建縣殯儀館、骨灰堂,,并對火化爐進行改造升級,。目前,縣殯管所建筑面積5800余平方米,,實現(xiàn)遺體告別,、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祭祀一條龍服務,。骨灰堂現(xiàn)有骨灰存放格位2萬余個,可滿足全縣10年的骨灰寄存需求,?;鸹瘏^(qū)配備2臺高效燃油平板火化爐,并配備消煙除塵設備,、尾氣處理設備,,有效解決了環(huán)境污染問題。
算好賬
算好經濟賬,。綠色殯葬改革之前,,群眾喪葬平均花費在3萬元以上,改革后,,南和籍逝者免除遺體運輸,、火化、骨灰盒,、骨灰盒存放,、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墓碑,、刻碑等7項基本殯葬費用2000元/具,,由財政每年投入460萬元兜底,。此外,減少吊唁時間,,舉辦追思會,,推行新式掛孝等,大幅縮減了群眾喪葬開支,。
算好土地賬,。在公益性公墓建設前,群眾采用土葬方式,,修建高大墳墓,,全縣每年浪費34畝以上的土地。集中入公益性公墓安葬后,,全縣每年只需5.7畝土地即可滿足安葬需求,,節(jié)約了大量耕地,便于機械化,、規(guī)?;N,有效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
算好生態(tài)賬,。傳統(tǒng)土葬模式一口棺材就需要使用1-1.5立方米木材,改革后全縣每年可節(jié)約木材2300余立方米;原來焚燒紙錢,、燃放鞭炮等行為不僅造成大氣污染,,還容易引發(fā)火災,改革后設置公共祭祀區(qū),,大力推行鮮花祭掃、網絡祭掃等現(xiàn)代綠色祭祀方式,,有效減少大氣污染,,降低火災隱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