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在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后,,要接續(xù)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安徽從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推動鄉(xiāng)村治理等方面著力,,全面激發(fā)鄉(xiāng)村內生活力,,扎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帶動脫貧群眾乘上鄉(xiāng)村振興的列車。
特色產業(yè)讓脫貧群眾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在蕭縣孫圩子鄉(xiāng)程蔣山村外的田野上,,一眼看不到邊的翠綠,,胡蘿卜長勢喜人,。種植大戶陳磊承包了100多畝地,眼看豐收在望,,他心里樂開了花:“胡蘿卜一年種兩茬,,畝產1萬多斤。尤其是春季這一茬,,好賣得很,。畝均凈利潤三四千元?!备编l(xiāng)長李鳳告訴記者,,當地有種植胡蘿卜的傳統(tǒng),全鄉(xiāng)種植面積超2萬畝,,已形成種植,、加工、運輸,、餐飲等“一條龍”產業(yè)鏈,。“我們組織村民到山東壽光等地學習,,打算進一步擴大春茬胡蘿卜種植,,引進加工廠,發(fā)展脫水蔬菜,、果汁飲品等,,做大做強胡蘿卜產業(yè)?!?/SPAN>
產業(yè)興,,則鄉(xiāng)村興。從脫貧攻堅到鄉(xiāng)村振興,,蕭縣緊緊抓住特色產業(yè)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圍繞葡萄、辣椒,、胡蘿卜,、蘆筍、白山羊等特色產業(yè)謀篇布局,,已成功帶動全縣6.1萬戶貧困戶穩(wěn)定脫貧,。
紫葡萄是蕭縣另一張亮麗的名片。全縣種植葡萄6萬畝,,年總產值10億元,。
葡萄特色村張村2018年整合扶貧資金和各類幫扶資金,投資建設200多個大棚,,采用物聯網技術管理,,種植20多個精品葡萄品種,。據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王曉介紹,村里專門成立了運營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收益與農戶分紅。農戶負責種植管理,,公司統(tǒng)一采購農資,,聘請省農科院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統(tǒng)一品牌銷售,。
“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除了有一部分農戶參與葡萄園管理,我們還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到園區(qū)務工,,對于無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利用村集體收益分紅,為其多一份保障,?!蓖鯐哉f,,目前共有70多戶脫貧戶受益,。
鄭進是村里的低保戶,肢體殘疾,,難以外出務工,。2020年,他承包了22個葡萄大棚,。記者見到鄭進時,,他正在給葡萄藤剪枝。鄭進告訴記者,,與村集體合作,,他只需要參與管理,賣果子不操心,。去年葡萄剛剛掛果產量不高,,年終分紅他還收入了2萬多元,今年收入應該能翻番,?!斑^幾年進入盛果期,年收入10萬元不是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日子像葡萄一樣甜?!?/SPAN>
記者來到蕭縣丁里鎮(zhèn)武寺村的廣順養(yǎng)殖合作社,,羊舍里成群的白山羊膘肥體壯,。“我們的羊不愁賣,,客戶找上門采購,,一買就是幾十頭?!焙献魃缲撠熑粟w廣菊介紹:“我家母羊免費送給脫貧戶養(yǎng),,產仔后羊羔送給脫貧戶,養(yǎng)大后我們幫助銷售,。目前有30多戶脫貧戶參與養(yǎng)殖,,每家養(yǎng)殖規(guī)模在10頭到30頭?!?/SPAN>
蕭縣積極做好產業(yè)文章,,幫助農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實現了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蝶變,。
農村社區(qū)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走進長豐縣造甲鄉(xiāng)雙河社區(qū),,一排排新建的二層小洋房,庭前屋后干凈整潔,、鳥語花香,。據社區(qū)黨總支書記孫貴晉介紹,雙河社區(qū)自2015年開始新農村建設,,整合各類資金1.2億元,,新建房屋670余套,結合農村環(huán)境整治,,老百姓的居住條件和環(huán)境大為改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72歲的崔賢高說起社區(qū)的變化:“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村子變漂亮了,,就連城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咱鄉(xiāng)下也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勞動力如何致富?這也成為鄉(xiāng)村振興要著力探索解決的問題,。
2019年,,金豐公社農業(yè)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豐公社)落戶長豐縣杜集鎮(zhèn)劉興村。
金豐公社下設農機,、植保,、工廠化育秧、糧食收購等分社,,社員由當地新型農民,、種糧大戶、農機手組成,2019年至2020年服務土地面積7萬畝,。
劉興村新型農民代表高恒正向記者算了一筆賬——30畝耕地流轉一年可收入1萬多元;自己是農機手,,購買1臺旋耕機加入金豐公社,每年收入約7萬元;另外,,年終還有分紅,,一年收入合計10萬元?!板X包鼓起來才是硬道理!”高恒正說,。
村民王永也入職金豐公社,原本是貧困戶的他在2015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他現在在金豐公社擔任植保技術指導,,每年收入3萬多元;自家27畝耕地流轉出去后一年收入約1萬元;自己還開了一家農資店鋪,每年收入4萬多元,,日子過得美滋滋,。
依托綠水青山,美了生態(tài)富了口袋
記者來到地處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村時,,脫貧戶陳澤申正作為村里的講解員,,給外地客人講述這幾年的變化:“以前的老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F在,我們住上新樓房,。這是黨的政策好!”
為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換新業(yè),、拔窮根,,金寨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其中,,大灣村規(guī)劃建設了4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陳澤申等60多戶貧困戶搬入新居。
依托綠水青山資源優(yōu)勢,,大灣村變成了“網紅村”,,很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飯”。陳澤申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他在茶廠帶著游客采茶,、炒茶,,家里還種植了茶葉和天麻,每年茶葉可以收入七八千元,,天麻可以收入六七萬元,。
“人勤地不懶。種植茶葉和藥材,只要管理得當,,收成差不了,。別看我69歲了,身體卻非常好,,一點兒也閑不住,。”陳澤申笑呵呵地說,。
金寨縣副縣長葉章科向記者介紹,,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金寨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后續(xù)幫扶力度,,先后投入資金8.8億余元,,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安置點搬遷戶發(fā)展產業(yè)和就近就業(yè),。全縣還把綠水青山和紅色資源作為推進農業(yè)現代化,、提升“造血”功能的關鍵舉措,確保搬遷脫貧戶有收入,、穩(wěn)得住,、能致富,有效加快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步伐,。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