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把肢殘患者接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與服務對象面對面,?!边@是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黨委委員,、康復工程學院院長方新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
從教27年,方新始終希望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假肢裝配只是技術手段,,最終目標是讓服務對象更好生活,、融入社會。
在方新看來,,當好一名民政教師離不開信念,、情懷以及全身心投入,而這正是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不可或缺的品質,。
一切從零開始
方新大學的專業(yè)是機械制造,他告訴記者,,過去國內沒有假肢矯形專業(yè),,不少從業(yè)人員都是學機械的。1991年,,他研究生畢業(yè)后正好趕上中德兩國政府在湖北武漢共同籌建“中國假肢矯形技術中等專業(yè)學?!保瑱C緣巧合讓他成為該校的一名老師,,自此在民政教育戰(zhàn)線一干就是27年,。
由于學校剛剛組建,國內相關學科體系不健全,,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最初幾年,方新既在學校當老師,,又下工廠當學徒,,用他自己的話說,,“只有30%的時間在培訓別人,剩下70%的時間都在接受培訓,?!?/span>
1995年,根據(jù)合作項目安排,,包括方新在內的幾名重點培養(yǎng)對象被派往德國進修,,主攻假肢裝配技術。在他看來,,該合作項目對國內假肢矯形康復行業(yè)發(fā)展意義非凡,,結束了長期以來有經(jīng)驗無理論,專業(yè)教育不系統(tǒng)的狀況,,通過引入現(xiàn)代假肢矯形理念,,推進了國內相關技能鑒定、職業(yè)資格考試,、標準化工作的開展,。
22個月后,方新學成回國,,這時他對假肢矯形技術及相關專業(yè)教學已經(jīng)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沒多久,根據(jù)上級要求,,假肢學校要遷離武漢,。在搬家整理時,方新看到有的同學對教材和一些珍貴的外國文獻資料不夠愛護,,連扔帶甩打包裝箱,,這讓他非常惱火,把那幾個學生嚴厲批評了一頓,,田紅亮就是其中之一,。
田紅亮1999年畢業(yè),目前在內蒙古榮譽軍人肢殘康復中心工作,,在校期間方新是他的班主任,。在他的印象中,方新為人低調,,性格溫和,,那次對他們發(fā)火是極少見的。
“我上學那時候,,國內還沒有假肢專業(yè)教材,,翻譯教材數(shù)量也不多,上一屆用完的書都要留給下一屆接著用,,因此學校要求大家愛護教材,?!碧锛t亮告訴記者,他們的專業(yè)課書籍都是從德文版翻譯過來的,,為避免理解偏差,方新授課前都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反復研究,、斟酌,、消化,再以自己的理解講給學生聽,,花了不少心血,。
從湖北武漢到河北三河,1997年9月,,原來的假肢學校整體并入民政部管理干部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前身),,成為一個院系。當時的新校址還是一片荒涼之地,,這種感覺就像國內假肢矯形專業(yè)教學領域的空白,,但正是這種無拘無束為方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
把服務對象請進課堂
“最初干工作主要是掙錢養(yǎng)家,,還談不到什么情懷,。”方新告訴記者,,從2000年開始,,他在六七年間陸續(xù)跑了很多地方,一方面給不少假肢,、矯形器裝配人員進行培訓,,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貧困殘疾人的生活狀況,對自己內心觸動很大,。
在山東臨沂一個村,,方新看到有的殘疾人沒有下肢,只能在地上爬,,有的殘疾人家中沒有勞動力,,勉強用木棍、竹筒綁在斷肢上支撐著身體干農(nóng)活,。那一刻,,他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對于這些人的意義。
如何讓假肢成為肢殘者身體的一部分,,既穿著舒適,,又易拆裝、不松動,?由于假肢都是標準化機械部件,,但肢殘人士的身體情況各異,,提高固定假肢與斷肢的“接受腔”制作水平,就是這個專業(yè)要教給學生們的,。
用方新的話說,,假肢生產(chǎn)企業(yè)提供的是“彈藥”,學生畢業(yè)后是沖在服務一線的,,服務對象不僅對產(chǎn)品質量有要求,,更對服務質量有要求,包括言語,、行為是否讓服務對象感到溫暖,,能否為服務對象提供有效的心理慰藉。
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方新大膽提出“把服務對象請進課堂”,。在他看來,在學校里學生如果只面對老師,,不接觸服務對象,,就無法真正認識這個專業(yè)的價值。老師要將服務理念傳遞給學生,,簡單說教肯定不行,,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感悟、有體驗,,才能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
對于方新的想法,有人覺得沒必要,,可以用其他簡便方式替代,,有人明確反對,認為這樣做存在安全隱患,,也不利于校園管理,。但這些都沒能阻擋方新改革教學方式的決心。他堅信,,民政工作必須接觸民政對象,,假肢裝配教學也必須讓學生與服務對象面對面。
問題接踵而至,,由于行動不便,,愿意參與課堂教學的殘疾人并不多,來回來去就那幾個人,,時間長了,,他們開始應付事,為了減少工作時間,,進行假肢裝配實操時也不說學生哪里做得有問題,,更不提建議,,這讓方新很頭疼。
“之所以請服務對象到課堂,,就是需要他們對學生的裝配效果提供真實反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方新進一步提出拓展課堂教學,,與有需要的地方殘聯(lián)等機構合作,把學生帶出去,,為殘疾人裝配假肢。由于這些服務對象都有迫切的現(xiàn)實需求,,學生操作有一點問題,,服務對象都會立即指出,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來自服務對象的一句肯定,,比老師苦口婆心說半天還管用?!狈叫抡J為,,作為假肢矯形專業(yè)的老師,就是要通過與服務對象面對面教學,,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根植在學生心中,進而幫助更多殘疾人改變生活的軌跡,。
27年如一日,,內心覺得“值”
對于目前國內假肢矯形專業(yè)水平,方新表示,,盡管在機械部件制造,、專業(yè)教育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步,但總體水平與先進國家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臨床服務水平急需提高,。
曾經(jīng)有位患者選用了比較高檔的假肢,企業(yè)進行裝配后,,患者卻不滿意,,企業(yè)認為“接受腔”制作沒有任何問題,患者到處投訴,,雙方搞得很不愉快,。無奈之下,企業(yè)找方新尋求技術支持,。
在對“接受腔”和患者斷肢仔細分析后,,方新也沒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就轉換了一種溝通方式。他先和患者聊天,,耐心傾聽他的感受,,并再次進行裝配,還耐心囑咐了使用時的發(fā)力技巧,,沒想到患者非常滿意,。
這次經(jīng)歷讓方新進一步認識到,假肢裝配的核心是關注服務對象的感受,,不僅是肢體感受,,更重要的是心理感受。要多與服務對象交流,,結合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全面考慮功能需要和心理需要。比如,,有些殘疾人生活在城市,,有些生活在農(nóng)村,有些站立時間長,,有些坐著時間長,,有些患者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佩戴矯形器,這就要考慮產(chǎn)品的形狀,、尺寸,,以及對各種地面的適應性,雖然以現(xiàn)有技術也無法完全適配,,但在提供服務時必須考慮周全,,這就是服務意識。
在方新看來,,伴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社會進步,假肢矯形康復專業(yè)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也不能局限在裝配技術,,而要定位于如何幫助服務對象更好地融入社會,。
近兩年,由于協(xié)助學院領導進行管理,,方新課堂教學時間少了,,轉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
以假肢矯形康復專業(yè)為例,,每學期都有專門的“教學周”,短則一兩周,長則三四周,,組織學生外出為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服務,。有些老師對此有不同看法,覺得會影響日常教學任務的完成,。方新的態(tài)度很明確,,“老師的職責不是簡單地完成講課任務,而是要讓學生學到真東西,?!?/span>
讓方新倍感欣慰的是,這些年,,在國內,、國際多項假肢矯形職業(yè)技能競賽中,他的學生接連取得優(yōu)異成績,。
27年,,方新的學生就像一粒粒飽含養(yǎng)分的種子,把假肢矯形康復的專業(yè)精神,、為民情懷播撒到全國各地生根發(fā)芽。
27年,,每當方新想到自己的工作對于殘疾服務對象,、對于學生、對于行業(yè)所產(chǎn)生的影響,,強烈的職業(yè)榮譽感和成就感讓他覺得“自己做的事,,值!”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