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柳 旭 見習記者 孫 璐
3 月 7 日,,一所特殊的學校迎來了新學期,。校門口,“我們開學啦” 的橫幅格外鮮艷,;教室里,圖書文具擺放得整整齊齊,,多媒體設備播放著 “勵志新學期,,奮斗正當時” 的開學寄語。學生們?nèi)齼蓛傻刈哌M教室,,歡聲笑語不斷,。
與普通學校不同,這里的學生都已兩鬢斑白,,臉上刻滿了歲月的痕跡,。然而,他們的眼神依然清澈明亮,,閃爍著對新學期的期待,。
“像辦學校一樣辦養(yǎng)老院”,這是施明英剛到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屠甸鎮(zhèn)養(yǎng)老服務中心擔任院長時定下的目標,。2019 年,,在施明英和市、鎮(zhèn)老齡委的共同努力下,,屠甸鎮(zhèn)養(yǎng)老服務中心設立了浙江老年電視大學教學點,,施明英作為老年電視大學的輔導員在此開展教學工作,讓老人們享受到了天天上學的幸福時光。
促使施明英在養(yǎng)老院里辦 “學?!?的契機,,源于她退休前的一次學習經(jīng)歷。
“退休前,,我在南京大學參加主題培訓班時,,學習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這為我開展老年教育指明了方向 —— 辦行知養(yǎng)老院,、行知學堂,。” 施明英說,。
臨近退休,,施明英聽從屠甸鎮(zhèn)黨委的安排,來到屠甸鎮(zhèn)養(yǎng)老服務中心擔任院長,?!爱敃r的養(yǎng)老院樹林環(huán)繞、荒草叢生,,氛圍十分壓抑,。” 施明英回憶道,。更讓她惋惜的是,,養(yǎng)老院里連一個專門的活動室都沒有。這幅景象更加堅定了她拆掉 “籬笆” 建課堂的決心,。
為了給老人們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施明英親手拔光院里的雜草,把步道改造成操場,,將一間空置房屋布置成教室,。在鎮(zhèn)政府的支持下,她購置了黑板,、鋼琴,、電視和學習用品,還陸續(xù)設立了圖書室,、心理室和活動室,,讓原本沉寂的養(yǎng)老服務中心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現(xiàn)實中的 “籬笆” 容易拆除,,可老人們的觀念卻難以轉(zhuǎn)變,。“我們都這把年紀了,,還學什么,?”“我們學了有什么用?” 聽說施明英要辦學校,,許多老人十分抵觸,。
施明英認為,老年教育只有建立在生活經(jīng)歷和生命健康的基礎之上,,才會受到老人們的喜愛,。秉持著 “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 的理念,,她用方言 “翻譯” 電視大學的課程,,并結(jié)合老人的興趣愛好,組織了包粽子比賽,、七一紅歌比賽,、趣味運動會等活動,還制定了 “五好評比” 制度,,對積極學習的老人予以獎勵,。
從最初抗拒學習,到后來風雨無阻地來上課,,老人們逐漸愛上了這樣的生活,。如今,老年電大的聽課率幾乎達到 100%,?!白x書多熱鬧啊,不讀書會生病的,!” 學員楊愛寶笑著說,。
在擔任輔導員之余,施明英還開設了 “行知學堂”,,作為老年電大的第二,、第三課堂,將勞動實踐,、外出參觀,、書法課程、趣味攝影等活動融入其中,,深受老人歡迎,。
為了讓更多老年朋友共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施明英結(jié)合當?shù)乩夏暧押眯蜕鐓^(qū)建設,,開展了 “小課堂大社會 —— 行知老年教育融入社會的實踐” 公益項目,,邀請社會老人走進養(yǎng)老服務中心一起參與學習。雖然養(yǎng)老服務中心只有 38 人,,但每次上課都有 60 多人參加,,外出活動時甚至能達到八九十人,。
最讓施明英感到欣慰的,是學習給老人們帶來的深刻轉(zhuǎn)變,。
“通過學習,,老人們最大的變化就是進步了、文明了,?!?施明英感慨道,“老年電大是所好學校,,做老年教育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屠甸鎮(zhèn)養(yǎng)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大多來自農(nóng)村,,年輕時由于條件所限,,沒能接受太多教育。晚年他們重新走進課堂,,迸發(fā)出了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熱情,。
有一天,周玉英的兒子激動地對施明英說:“我媽現(xiàn)在懂得太多了,,施老師,,您是怎么教的?”
在豐富多樣的課程中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李明娥感嘆道:“想不到人生末梢頭,,幸福在后頭?!?/p>
“老有所學與老有所養(yǎng)一樣重要,。” 老人和家屬們的肯定與鼓勵,,讓施明英深刻體會到了學習的意義 —— 不僅能改變老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更能點亮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朝夕相處中,,施明英與老人們的關系越來越親密,,老人們給了她許多親昵的稱呼:花頭姑娘、老師,、校長,、姆媽…… 施明英則總是親切地稱老人們?yōu)?“老頑童”?!拔覉孕?,只要愛學習,無論年歲幾何,,都可以活出青春的模樣,!” 施明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