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譜寫社會建設和民政信息化工作新篇章
王森林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堅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以“互聯網+”改革為牽引,加快建設信息化項目,,穩(wěn)步推進大數據應用,,加強理論研究,做好“金民工程”試點對接,,強化安全保障,,實現了數據治理體系化、業(yè)務監(jiān)管精細化,、審批流程數字化,、為民服務便捷化,譜寫了全市社會建設和民政信息化工作新篇章,。
強力推進“互聯網+”改革,,為“民政為民”配置了“金鑰匙”。北京市推出“互聯網+政務服務”具體落實舉措,,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殘疾人兩項補貼等85項政務服務事項可通過市民政局官方網站及官方微信辦理,。實現線上服務“一號通達”,,所有網辦服務輸入“北京通”號碼、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任一賬號,,即可辦理,累計服務741.34萬人次,。實現高頻服務“掌上可辦”,,養(yǎng)老助殘卡辦理進度查詢等35個事項可通過官方微信、“北京通”等查看,,已為35.65萬人提供服務,。實現為老服務“一證通辦”,困難老年人生活補貼申請等14項服務事項持身份證便可辦理,?;橐龅怯洝B(yǎng)老服務津貼補貼等29項服務實現跨區(qū)異地辦,、就近辦,。
統(tǒng)籌推進信息化項目,激活了政務服務,、業(yè)務監(jiān)管,、基礎保障能力的“動力源”。北京市實施了一系列信息化應用建設項目,促業(yè)務監(jiān)管精準化,,大力推進數據稽核,,在死亡核驗、經濟狀況稽核等方面提供數據比對年均130萬次,。促行政審批數字化,,建設電子證照及電子檔案系統(tǒng),制作結婚證等共計9類,、1070萬張電子證照,,制作1.81萬張個人簽名章及1358個機構用章,生成公文等8類電子檔案,。促在線導辦人性化,,建設“互聯網+”婚姻登記智能便民在線服務、行政審批智能知識庫應用項目,,實現45個服務事項機器人自動在線導辦和全程交互,,年咨詢量達33萬人次。促網上辦公智能化,,建設公文流轉系統(tǒng),、財務集成平臺,實現2.5萬份電子公文流轉和1600筆預算線上審批,,促進了審計,、組織人事等業(yè)務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fā)展,。
深入推進一體化大數據應用,,在輔助領導決策、支撐業(yè)務開展,、引領改革發(fā)展等方面開啟了數據驅動“導航儀”,。北京市持續(xù)開展數據共享核驗、分析,,高質量筑牢數據基礎,,打造“橫向聯動、縱向聯通,、內外協(xié)同”的數據資源平臺,。高時效廣泛共享交換,與相關部門建立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日均數據流量達到590余萬條,。高效率深化挖掘應用,數據助力疫情防控下的清明祭掃,,大數據排查疫情重點防控人群萬余人,;推進“大數據+精準救助”,、戶籍老年人生存狀況數據分析,探索利用大數據思維和技術創(chuàng)新業(yè)務推進思路,。
探索推進前沿技術應用研究,,形成了引領業(yè)務改革創(chuàng)新的“助推器”。北京市加強信息化需求研究,,開展“蹲點街鄉(xiāng)鎮(zhèn),、入戶社區(qū)村”主題調研以及基層社會治理信息化專項調研。加強前瞻性應用研究,,開展新技術前沿應用研究,,提出了大數據、區(qū)塊鏈在社會救助等場景的應用策略和可期目標,。加強關鍵性問題研究,,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大數據監(jiān)管等改革中堵點,、難點問題研究,,出臺了“互聯網+”改革系列舉措,將信息化助力便民惠民落到實處,。
積極推進“金民工程”試點對接,,當好“金民工程”地方應用與數據對接工作的“試驗田”。北京市采用“大集中”應用與自建應用相結合的部署模式,,快速搭建“金民工程”數據對接交換平臺,,開展社會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等8個業(yè)務領域的數據對接工作,。截至2021年5月,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殯葬管理領域信息系統(tǒng)已完成數據對接,累計報送數據6528萬條,;養(yǎng)老服務等6個系統(tǒng)已開始推送數據,。通過“金民工程”對接,2021年4月21日,,全國首例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在北京市通州區(qū)宋莊鎮(zhèn)完成辦理,。
扎實推進安全保障工作,為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筑牢“壓艙石”,。北京市每年對網絡安全等工作開展全面檢查,,組織安全培訓,不斷提升工作人員安全意識,。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系統(tǒng)建設,、安全運行等制度,涵蓋信息和網絡安全方面。嚴格落實信息安全綜合及專項應急預案,,每年至少開展3次應急演練,。增強安全防范,及時將新的安全技術融入應急演練和信息系統(tǒng)遷云工作,,實現了遷移過程“服務不停,、數據不丟、安全有序”,。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