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戰(zhàn)疫人物 守護善的力量(二)
疫情面前,一位專業(yè)社工的責任與擔當
本報記者趙曉明
17年前,,北京“非典”肆虐,很多在北京打工的農民工束手無策,。當時還是媒體記者的李真接到眾多農民工的求助電話,之后便和同事一起宣傳“非典”防疫知識,發(fā)放口罩,、消毒水等物資,。這次經歷,促使她辭職并和李濤一起創(chuàng)辦了北京市協(xié)作者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以下簡稱北京協(xié)作者)這一為農民工及其子女服務的社會組織,。
17年來,,北京協(xié)作者一路發(fā)展壯大,其創(chuàng)新的助人自助的農民工服務模式榮獲中國社會創(chuàng)新獎,,并被推廣到北京,、南京、青島,、珠海和江西等地,,李真已經成為北京協(xié)作者社會工作督導、北京市社會工作專業(yè)領軍人才,、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17年后,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李真再次站了出來,,和同事們一起到抗“疫”一線,為農民工及其子女開展線上防疫活動,、提供心理服務,,以及線下防疫物資發(fā)放等,。
尋 找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要問最緊缺的防疫物資是什么,李真的回答是口罩,。
李真和同事們發(fā)現(xiàn),,部分困境農民工家庭缺口罩的問題日益突出。有的家庭沒有口罩,,有的家庭一個一次性普通口罩從春節(jié)戴到現(xiàn)在,,有的戴著已經被洗薄了的棉紗口罩?!巴獬龃蚬さ娜送羌彝サ捻斄褐?,一旦感染,對這個家來說,,天就塌了,。”李真說,。
然而,,讓李真和同事們沒想到的是,“口罩比健康的空氣還稀缺”。北京協(xié)作者工作人員多方查詢信息,,各電商平臺預約搶單,,恨不得自己成為研究口罩的專家、生產口罩的廠商,、批發(fā)口罩的商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努力,北京協(xié)作者終于籌集到一批口罩,。民政部一位工作人員向北京協(xié)作者捐贈了100只N95口罩,、20桶消毒濕紙巾。青島市協(xié)作者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心想盡辦法爭取了500只成本價的KN95口罩,。雖然不多,,但也可以為部分農民工及其子女緩解口罩急缺的問題。
準 備
李真認為,,盡管口罩數(shù)量距離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但哪怕一個家庭早一天得到一只口罩,就會減少一分風險,。北京協(xié)作者工作人員按照家庭困境緊迫程度,,統(tǒng)計出第一批發(fā)放名單和數(shù)量。
李真和同事們咨詢了醫(yī)學顧問,,了解到醫(yī)生也實行了防護物資管控,,感染科的醫(yī)生1只N95口罩要用3天,因為結合日常生活環(huán)境以及物資匱乏的現(xiàn)實,,按照1只N95口罩支撐1周,,假設疫情還需要至少3周才能解除的維持量來發(fā)放口罩等物資。
北京協(xié)作者的活動室里,,平時用于放學后孩子們托管學習,、做手工的長條桌上,工作人員王立宏分裝好的物資袋一排排擺放整齊,,每個袋子里,,按困境家庭現(xiàn)在在京農民工與孩子的人數(shù),分裝口罩等物資,。平均每個成人三只N95口罩,,一家一盒消毒濕巾,外加一本農民工自助手冊,、年歷,,還有兩只兒童口罩。
李真告訴記者,,兒童口罩一直沒有渠道購買,。第一批發(fā)放和郵寄的43只兒童口罩,是王立宏在疫情發(fā)生之初為自己兩歲的女兒準備的。她卻捐給了協(xié)作者,,說先給最需要口罩的孩子們用,。
聯(lián) 絡
一切準備就緒,李真帶上三年級的兒子和李濤一同出發(fā),,去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四街道的協(xié)作者小院里取防護物資,,準備為急需防護物資的困境農民工家庭發(fā)放口罩。
帶上兒子,,對李真來說是無奈之舉,。把兒子放在家里,沒人照料,,自己也不放心,。在討論物資發(fā)放的時候,上三年級的兒子提出請求:“帶我去吧,,我不添亂,,說不定還可以幫點忙?!弊遭庥蟹酪邔<业闹笇?,做好防護工作就沒問題,李真最終還是決定帶上兒子,。
李真還記得,,17年前,為農民工及其子女發(fā)放防護物資的時候,,只能依靠電話聯(lián)系,。一些沒有手機的農民工朋友,聯(lián)系他們還需要通過有公用電話的單位傳達室或附近的小賣部去叫人接電話,,約定見面地點,。想起當年聯(lián)系的費時費力,,李真直搖頭,。
17年后,讓李真感到最大的不同,,是聯(lián)絡可以依靠手機進行,,尤其通過微信,幾行字,、幾段語音就可以了,。有些年輕的農民工還可以發(fā)定位,導航下很快就能規(guī)劃好路線,。負責信息化建設的同事雷廷制作了一份專屬電子地圖,,標明了所有待發(fā)放物資的困境家庭所在位置。只需根據(jù)導航,就可以直接前往目的地,。
不過,,由于疫情,不少社區(qū)的路口封閉,,加之很多農民工家庭居住在高樓掩映之下,,哪怕地圖上的標記點近在咫尺,開車也需要繞好幾個圈才能找到,。
發(fā) 放
李真發(fā)放物資的第一站,,是北京協(xié)作者開展困境助學活動三年多的小楠(化名)家。
小楠剛出生不久,,父親因意外入獄,,母親改嫁,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長大?,F(xiàn)在年近70的爺爺奶奶都有慢性病,,靠收廢品支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上三年級的小楠越來越懂事了,。李真還記得,,2017年第一次見到小楠時,孩子怯怯地躲在奶奶身邊,,基本不與陌生人說話,。隨著協(xié)作者服務的開展,小楠開始參加各種活動,,如夏令營,、郊游等。在協(xié)作者2020年的新年聯(lián)誼會上,,小楠早已不復當年怯怯的模樣,,而是落落大方,贏得陣陣掌聲,。
見到小楠奶奶和小楠,,兩人都戴著長時間使用、已經變形的一次性口罩,。簡單的寒暄之后,,李真遞給小楠早已分裝好的物資袋,叮囑她們注意防護,。這是李真自從2017年認識她們以來,,最短的一次見面了。
在北京市昌平區(qū)北七家鎮(zhèn)東沙各莊村,,小雪(化名)媽媽患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癜,,需要長年服藥,,每月需要4000元。小雪的爸爸有電工證,,為了支付藥費,,他只能找當天干活當天可以結錢,甚至可以提前預支工資的短工,。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打工成為小雪家最大的困難。收到物資,,這位50多歲的河南漢子告訴李真:“還好還好,,這個月沒收入,就靠一起打工的朋友周轉(借錢),,也還能過,。”
天漸漸暗了下來,,李真驅車前往順義區(qū)李遂鎮(zhèn),,尋找當天發(fā)放物資的最后一個家庭。2003年“非典”時,,老魏是北京協(xié)作者的救助對象之一,。那時的老魏,在朝陽區(qū)張萬墳村種菜為生,,三個孩子就在菜棚里學習,、成長。17年來,,老魏一次次外遷,,現(xiàn)在依然租種當?shù)厝说牟说胤N菜、賣菜,。三個孩子,,兩個已在協(xié)作者資助下考入大學,最小的今年高三,,正在家里準備高考,。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也都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無論做著什么樣的工作,,都盡力承擔起自己為家人、為工作,、為社會的責任,也正是有了這份為責任的努力,,生活才能繼續(xù),,未來才有希望,。說起為老魏他們發(fā)放防疫物資這樣的工作時,李真頗有一番感慨:“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更需要腳踏實地,,像老魏他們那樣,用堅韌,、堅守,,挺直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脊梁,為早一天控制住疫情而盡自己的責任,?!?/p>
這樣的她們——最美
本報記者馬麗萍 通訊員錢敏雷
江蘇養(yǎng)老援鄂救援隊56人中,有30位女性,,她們都是一線醫(yī)護力量,。她們中最小的22歲,最大的58歲,,冒著危險千里奔襲,,來到陌生的環(huán)境,為支援武漢奉獻自己的力量,,厚重的防護服遮擋了她們的容顏,,起霧的護目鏡讓我們看不清她們的雙眼,但在武漢的支援機構,,一個個生動故事,,一幕幕感人畫面,她們用真心和大愛溫暖了照顧的每位老人,,這樣的她們——最美,!
我真舍不得你走
韓奶奶是位醫(yī)生,幾年前做了眼部手術,,光源刺激后會不停流眼淚,,視力模糊,所以她的房間整日都是黑漆漆的,。因腰椎間盤突出,,她大部分時間是臥床的。護理員朱敏第一次進入奶奶房間自我介紹時,,奶奶聽到朱敏的聲音,,立馬就說:“哎喲,好小哦,?!敝烀糁溃棠痰难酝庵馐桥滤疹櫜缓美先?。奶奶有潔癖,,每次護理都會問朱敏手有沒有洗,,手是不是干的。一日三餐飯前洗臉,、洗眼睛,、洗手每個部位都有不同的毛巾,三餐后還需要刷牙,、洗眼睛,、洗臉洗手等,朱敏記得清清楚楚,,每次不用奶奶說都很默契地準備好,。十多天朱敏用行動給了奶奶安全感,奶奶也很依賴朱敏,。
因工作調整,,朱敏要離開這個樓層。吃完晚飯,,奶奶突然和朱敏說:“這段時間真的謝謝你了,,我真舍不得你走!”朱敏聽了奶奶的話,,眼淚一下冒出來了,。腦海里浮現(xiàn)出奶奶關心她的畫面,因為房間黑,,朱敏做事情看不見,,奶奶把電視打開,還非說是自己想看電視了,。離開的時候她們隔空擁抱,,互道珍重……
用心真正讀懂長者
周爺爺在同樓的人被確診后,情緒上有些緊張和焦慮,。見到護理員汪曉穩(wěn),,周爺爺急忙拉住她詢問院里同伴們的感染情況。汪曉穩(wěn)安慰周爺爺,,只要做好個人防護,,不用太擔心,周爺爺還是沮喪地嘆著氣,。她就猜是否因為擔憂十九樓的奶奶,?
前幾天,爺爺在和汪曉穩(wěn)聊天的時候,,說起年輕時工作的事情,、家里子女的情況以及還有一個“女朋友”。十九樓的奶奶就是周爺爺?shù)摹芭笥选?。兩人是暮年之交,,老來相伴,,相濡以沫的感情彌足珍貴,。她就詢問周爺爺是不是擔心十九樓的奶奶,,周爺爺點頭承認,他不擔心自己被感染,,因自己的手機只能接聽,,不能撥打,所以很著急,。汪曉穩(wěn)認真傾聽周爺爺?shù)男氖潞?,主動陪著他到護士臺撥打電話給奶奶,知道奶奶一切正常后,,周爺爺開心得像個孩子,,連連感謝大家?guī)土怂拇竺Α?/p>
這次的事情,對護理人員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長者來說卻給了他一直在追尋的希望,。說起這段時間的感受,汪曉穩(wěn)表示:“被信任也是一種幸福,!其實老人的需求很容易滿足,,只要真心為他考慮,為他著想,,他也會真心對待你,。”
沒有人會拒絕你真心對她好
護士趙玉曉每天要為長者洗澡,、剪指甲,、拖地等。每次拖完地或為長者洗完澡都是滿身大汗,,但她從未說苦和累,。當幾位長者知道她要去別的樓層服務時緊緊拉著她的手,不停地說:“你能不能不走呢,?不走不行嗎,?”
有著豐富護理經驗的周林珠,面對對服務要求有些挑剔的朱奶奶和不滿她穿防護服提供服務的王奶奶,,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氣餒,只是用自己專業(yè),、細致入微的服務春風化雨般地贏得了她們,。一次,在她為長者洗澡時因室內溫度高,,加上防護服,、口罩的影響,,導致她幾近暈厥。當長者們聽說她要轉到其他樓服務,,緊緊地抱著她痛哭,,一位奶奶還拿出自己珍藏的圍巾要送給她。
讀懂老人們的心,,會換位思考,,才能照顧好他們。沒有人會拒絕真心對他好的人,,唯有真心待人,,才能得人真心。
一支牙膏的點滴小事
張奶奶的牙膏用完了,,女兒打來電話,,說母親想請工作人員幫忙買一支。接電話的是黃國連,,她認真傾聽了張奶奶女兒的訴求,,并鄭重承諾會利用休息時間幫張奶奶買來牙膏。隨后黃國連就從自己的生活用品中拿了一支牙膏給張奶奶,。
這本是一件小事,,放在平時也許不足掛齒。特殊時期,,張奶奶的女兒給護理人員寫信表示感謝,,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感恩之情。正是點滴小事中的真心感動了家屬,。護理員們相信,,張奶奶女兒此時的感恩心,必將會用于她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將愛心傳遞下去,,讓愛連成片,匯成大江大河,,奉獻給整個世界,。“只要我們真心對待長者,,長者一定能夠感受到,,且會報以極大的善意與感恩!”
用真心換真心
到護理區(qū)上班的第一天,,讓梁春燕記憶猶新,。因為那天幫助很多長者洗澡、洗腳,當給周爺爺洗澡時,,因老人長期臥床行動不便,,全靠她一人翻身搬運擦洗,加之身著全套防護裝備連續(xù)工作,,消耗是平時數(shù)倍的體力,,梁春燕暈倒了。幸虧組長游曉素及時發(fā)現(xiàn),,調整了大家的工作安排,。
周爺爺哽咽地說:“太謝謝你們了,,注意休息,,不要累壞了?!?/p>
養(yǎng)老,,往大了說是大愛,往小了說,,其實就是真心對待每一位長者,,把他們當做自己的長輩,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心理上,,都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這份關心和這份愛。
“黃岡速度”背后的志愿之光
本報記者 閆薇
疫情暴發(fā),,湖北省黃岡市成為僅次于武漢的疫情重災區(qū),。1月24日晚,黃岡市委,、市政府決定緊急啟用黃岡市中心醫(yī)院的新院區(qū)——大別山區(qū)域醫(yī)療中心,,將其改造成黃岡版“小湯山醫(yī)院”。3天時間將這處還未完工的場所整修到具備收治條件和救治能力的醫(yī)院,,談何容易,!“當時我們覺得兩三天時間把它搶建起來是不可能的?!秉S岡市中心醫(yī)院副院長毛偉明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這樣說,,但這項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如期完工?!包S岡速度”讓人訝異,,這其中,千余名志愿者功不可沒,。
34歲的張飛是這千余名志愿者中的一員,。1月26日,張飛帶著要捐贈的應急電源設備趕往大別山區(qū)域醫(yī)療中心?!?5日我看到在招募志愿者,,但村子封了出不來,我就在朋友圈轉發(fā)消息并聯(lián)系了在市區(qū)的朋友,,他們二話不說就趕過去了,。第二天好不容易辦了通行證,一路波折才過去,?!睆堬w說,當時現(xiàn)場一派繁忙,,他們的任務是卸裝病床,。載著1000張病床的幾十輛大貨車陸續(xù)到達,志愿者要將每個重達300斤的大家伙從高高的車上卸下,、拆箱,、安裝并擺放到病房里。
“沒有機械,,只能徒手卸貨,,有的連手套也沒有。十來個人爬上車,,一點點挪動大木箱往下推,,下邊幾個人托住,用接力的方式一個個傳下來,。很多人的手磨破了,,而且那天下著雨,特別冷,,衣服里邊是汗水,,外邊是雨水,都濕透了,。醫(yī)院還沒通電,,大家打著手電一直干,忙碌了通宵,?!睆堬w說。
志愿者們自動分工,,有的拆箱,,有的傳遞輪子和配件,有的負責安裝,,流水線式作業(yè)提高了效率,。安裝病床是個技術活,,有組裝衣柜經驗的志愿者按照說明書摸索著裝好,再教給其他志愿者,,大家用自帶的工具熱火朝天地干上了,。兩天時間,1000張病床安裝完畢,,整齊地放入了800多個病房內,。志愿者沒有片刻停歇,床頭柜,、垃圾桶,、氧氣瓶、呼吸機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過來,,他們又一趟趟送上去擺放好,。最后,還來了個大掃除,!
1月28日23:00,,首批患者被轉運至大別山區(qū)域醫(yī)療中心,這座空蕩蕩的建筑用3天變身成了黃岡的戰(zhàn)“疫”大本營,。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由衷地夸贊:“志愿者是好樣的!”
張飛和其他志愿者隨即轉戰(zhàn)黃岡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醫(yī)療總倉庫,,任務是“將運來的物資卸車入庫,,把各醫(yī)院領用物資出庫裝車”。 一裝一卸間,,拼的是速度,。“各醫(yī)院醫(yī)療防護物資告急,,我們快一分鐘醫(yī)護人員就少一分風險,。”張飛說,,志愿者們隨時待命,,深夜卸貨是常事,累到筋疲力盡更是家常便飯,,“消毒液一桶50斤,,最多一次我們十幾個人卸了60噸消毒液,肩膀疼了好幾天,。消毒液包裝破損漏液還會腐蝕衣服,,我自己就被燒壞了幾條褲子。我們都開玩笑說這輩子怕了消毒液了,?!?/p>
采訪中,“團結、感動,、責任,、使命”這幾個詞張飛數(shù)次提及。災難面前黃岡人的團結精神讓張飛很震撼,,“志愿者無處不在,,互幫互助,我們在搶建醫(yī)院,、搬送物資,,就有飯店給免費送飯和熱可樂、姜湯,,農莊則捐出蔬菜水果給飯店做飯用,。志愿者中有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有父子,、有母女,,開奔馳、寶馬的老板在這里也是彎下腰扛重物,?!敝驹刚叩臒o私付出、迎難而上也時時打動他,,“搶建第二個‘黃岡小湯山’——黃岡新婦幼醫(yī)院時下大雪,,打掃衛(wèi)生用的水刺骨涼,但沒人退縮,。我們服務40多天,,早出晚歸幾乎沒有休息過,也沒人喊苦,?!笔芑锇樾湃危煌婆e為有150多人的志愿者群的群主,,更是激發(fā)了張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對接指揮部和政府部門,協(xié)調團隊完成一項又一項任務,,同時為大家爭取物資做好自身防護,。
黃岡疫情形勢好轉,張飛和志愿者伙伴真心高興,,但他們知道現(xiàn)在還沒到放松的時候,,要繼續(xù)值班堅守,張飛說:“疫情不結束,,我們不退步,,而且我們也說好了,,這個群不解散,疫情結束后繼續(xù)做志愿者,,為脫貧攻堅,、扶貧濟困服務!”
堅守疫情防控一線的90后駐村第一書記
本報記者路建英
“媽,,我今天下班就回家,,這么多天沒回家了,兒子想你們了,,記得給我留飯……”
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八),,在村里忙忙碌碌一年的陜西省西鄉(xiāng)縣民政局駐白勉峽鎮(zhèn)中心村第一書記何治,在安排好全村春節(jié)事宜后,,給家里的父母打了電話,。此刻,他心里想著,、盼著,,終于到了年假,可以好好陪陪父母,,彌補一下對他們的虧欠,。
據(jù)悉,為迎接脫貧攻堅國省市縣成效考核驗收評估,,1991年10月出生的何治,,作為戰(zhàn)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90后駐村第一書記,已有兩個多月沒回過家了,。可就在此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縣上通知各鎮(zhèn)(辦)立即行動,進入疫情防控狀態(tài),。
“人算不如天算,,計劃趕不上變化?!焙沃握f,,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徹底擾亂了我們的生活,。工作上,,脫貧攻堅任務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生活上,,正常的節(jié)奏被擱淺……
在電話采訪中,,何治對記者說,他是2017年12月退伍回來的,,2018年12月被安置到民政局下屬單位社會福利院工作,,2019年4月被派到中心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同年11月被調任駐村第一書記,。
何治通過與村干部,、村民的朝夕相處,逐漸適應了駐村工作,,并從中總結出一些工作經驗,,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想一想,,多服務少要求,。在他和村“兩委”干部的帶領下,中心村已于去年實現(xiàn)了全村脫貧,。
面對疫情防控,,何治第一時間組織召開村“兩委”會議,研究制訂適合本村情況的防控方案,,提出要依靠“四支隊伍”,,聯(lián)合各級幫扶力量的思路,按照“疫情摸排不漏一人,,關卡執(zhí)勤不放一個”原則,,對全村進行地毯式摸排,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山區(qū)的住戶居住分散,,流動人員不易統(tǒng)計,外出務工人員回家后喜歡走親訪友,,我們就采取晚上入戶核實,,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何治告訴記者,,兩天時間,,為了精準排查,他們走訪了全村402戶人家,,掌握務工返鄉(xiāng)人員362人,,其中從湖北回鄉(xiāng)13人,走親訪友在村的8人,。
何治深知,,疫情防控措施能否有效實施,,群眾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關鍵?!拔覀儸F(xiàn)在做的是疫情防控工作,,而不是疫情救治工作?!焙沃握f,,在疫情防控初期,有些群眾對疫情防控工作不是很理解,,認為疫情面前只需救治,,不用防控,抱有僥幸心理,,對防控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難度,。
“要轉變這些人的思想,又要讓這些人適應疫情防控期間的新規(guī)定,,就需要加大宣傳,、引導、勸誡力度,?!睘樽龊萌逡咔槠陂g宣傳工作,何治帶領同事將宣傳條幅在村莊進行懸掛,,安排“村村通”大喇叭定時循環(huán)播放,,印制抗“疫”宣傳單頁,發(fā)放到各家各戶……連續(xù)幾日的引導,,一種“排查過程講政策,、值守過程講服務、村民防控講方法”的大局意識在村里逐漸顯現(xiàn),。
“送菜來了,,有需要菜的,上村委會門口來……”隨著疫情蔓延,,中心村實行“封閉式管理”。為保障群眾封閉管理期間的正常生活,,在民政局黨委和鎮(zhèn)政府的引導下,,何治與村黨支部書記劉峰經過研究,在村內實施“菜籃子”工程,,按照各戶列出的生活訂單,,安排專人采購生鮮蔬菜水果,確保村民居家期間的物資保障,,盡量減少外出,。
同時,,由于中心村地處兩縣交界,疫情檢查站需24小時值守,,他主動協(xié)調村“兩委”與上級相關部門聯(lián)系,,申領檢查站值守帳篷,又通過個人渠道聯(lián)系到了消毒液和口罩等防控物資,?!耙咔榉揽仄陂g,我們這里沒有放出去或走進來一例疑似和確診病例,?!?/p>
“革命軍人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在脫貧攻堅決戰(zhàn)之際,,面對疫情考驗,我要盡自己的全力守護村民安康,?!绷攘葦?shù)語,道出了何治的心聲,。堅守至今,,何治還在重復著每天的“固定動作”:走訪排查重點人員、值守服務留觀人員,、監(jiān)督指導轄區(qū)工作,。“我堅信,,黨員群眾一條心,,就沒有過不去的坎?!焙沃握f,。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