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第一勝景——紅石峽
名冠邊塞,,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勝景的紅石峽位于陜西榆林城北3公里處,。因山巖紅色,,水刷成峽,,故名“紅石峽”,。又因兩峽高聳,,山勢雄偉,,亦稱“雄石峽”。紅石峽門洞上額鐫刻的“紅石峽”三字,,為我國著名書畫家,、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史學(xué)家(革命先驅(qū)劉志丹的老師)王森然先生89歲高齡時所題。
紅石峽分南北兩段,,東西兩壁,,長約350米,峽內(nèi)紅巖對峙,,楊柳成蔭,,群花生艷,長城穿峽而過,,榆溪河奔騰不息,。北峽兩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飛流瀑布,,石壩橫截,北水南流,,穿東壁石刻而下,,水石相擊,,如獅吼雷鳴,滾滾翻浪,,似霧云涌,,蔚為壯觀。南峽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蔭映,,山水爭秀。紅石峽東西數(shù)百米高,、千米長的懸崖峭壁上建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共有大小石窟廟殿40余處,,為宋元時期石窟藝術(shù),。崖壁上復(fù)道飛檐、樓,、閣,、亭相望,似人間仙境,。東崖高11.5米,、長307米,有宋元古剎雄山寺。西崖高13米,、長333米,其石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多為舊時文官、武將,、儒士來榆時在雄山寺豪飲唱和,、賞景賦詩后所留。普渡橋飛架東西,勢如長虹,,榆溪河串流其下,,它的源頭遠在北二百多公里外的內(nèi)蒙河套地區(qū),是沙漠中的一股清泉,古稱帝源水,。
關(guān)于紅石峽的起源《榆林府志》說:宋朝時,,榆林一帶歸西夏國管轄。當(dāng)時榆林紅山有泉水涌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派人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fù)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cè)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于此,?!爆F(xiàn)碑已毀。另一種說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綏巡撫都御使,,準備修長城,。當(dāng)時,榆林紅山北邊,,清水河的水汪了個大海子,,海子中間的水寨中住著一伙搶奪蒙漢人民牛羊、糧食,、衣物的水賊,。為消滅這伙強盜,余子俊便派人在此鑿石為渠,,引海子之水從榆林城西南流入無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軍消滅了這股強盜,。當(dāng)時,,把鑿開的石峽叫紅石峽,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兩岸鑿修的灌溉叫廣澤渠,。
紅石峽最負盛名的是其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峽東西兩崖題刻達160多塊,字大者丈余,,小者寸許,,篆、隸,、楷,、行、草齊全,,諸家書體薈萃,筆力雄健,、挺勁,更有罕見的蒙文題刻,,堪屬一絕,,是全國少有的石刻書法寶庫,被稱為“塞上碑林”。題刻有贊頌紅石峽境地優(yōu)美的如“中華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萊”,、“天開圖畫”、“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軍事地位之險要如“大漠金湯”,、“長天鐵垛”、“天邊鎖鑰”,、‘雄鎮(zhèn)三秦”,、“榆關(guān)雄山”、“威震九邊”等等,;還有表示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的如“中外一統(tǒng)”、“蒙漢一家”等等,。在這160多幅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榆溪勝地”及對聯(lián)“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有抗日將領(lǐng)馬占山奮筆疾書“還我河山”,,有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杜斌丞先生領(lǐng)導(dǎo)榆林中學(xué)丁級畢業(yè)生共刻“力挽狂瀾”,。紅石峽摩崖石刻是我國罕見的一處大型摩崖石刻群,,被世人所矚目。
紅石峽集自然風(fēng)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是了解蒙漢風(fēng)情,、邊塞文化,休閑娛樂旅游的好地方,,愛國將領(lǐng)張學(xué)良、楊虎城,、鄧寶珊,,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胡耀邦、江澤民,、賈慶林,、劉讕濤等都曾親臨此地。
在紅石峽的周邊,有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龐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筑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的鎮(zhèn)北臺,有“南塔北臺,六樓騎街”的榆林古城一條街,。它們和紅石峽點綴了塞上文化名城—榆林城的古色古香和邊塞風(fēng)光,。
紅石峽又是中共陜北黨的重要革命活動地點之一,1928年5月,,中共榆林縣委在翠然閣召開了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次年8月中共陜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也在此召開,白明善,、劉瀾濤,、賈拓夫、劉志丹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批判了左傾機會主義,,在陜北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dāng)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