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舍米湖——土家族擺手舞完整保存區(qū)
“擺手舞”是土家族世代傳承的一項傳統(tǒng)的載歌載舞文化活動,它以祭祀祖先,、祈求五谷豐登,、興旺吉祥、娛樂信仰為目的,。這種舞歌形式及內容是土家族一種歷史淵源而又悠久的文化現象,。還有“南擺手”、“北跳喪”之說,。據清同治《來鳳縣志》記載:“五代時,,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樹,。普舍者,,華言風流也。昔覃氏祖于東門關伐一異木,,隨流至那車,,復生根而活,四時開各種百花,,覃氏子孫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復落,尤為異也,?!边@段歷史生動記述了土家族祖先圍著普舍樹跳擺手舞的情景,很有它的歷史性和神秘色彩,。與來鳳一水之隔的湖南龍山縣也有擺手舞的歷史記載:“土民賽故土司神,,舊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陳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唱歌,,意數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時,男女相攜,,翩躚進退,,故謂之擺手?!倍跸嫦噜彽膩眸P縣和龍山縣,,不光是同宗共祖,而且歌舞無異,,共同生活在武陵山區(qū)這塊古老而又悠久的土地上,,世代繁息。
盡管土家族擺手舞傳承千古,,內容含義深刻,,可以說是土家族人團結興旺的象征,但是,,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長期統(tǒng)治壓迫下,,武陵區(qū)域軍閥土匪患難成災,歲無寧日,,擺手舞近乎瀕危滅絕,。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正式認證了土家族,,并對土家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進行發(fā)掘,、搜集。土家族不少的老文化工作者,,歷盡艱辛,,把擺手舞進行系統(tǒng)整理、傳承弘揚,、示范維護,,使擺手舞成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傳統(tǒng)舞蹈,。同時,還形成了以武陵山區(qū)酉水河為紐帶的土家族擺手舞文化圈,。
來鳳擺手舞歷史發(fā)源地主要集中在百福司和漫水一帶,。尤其是百福司河東的舍米湖村,把擺手舞傳承得較為完整,,且具有傳統(tǒng)的原汁原味特色,。擺手舞過去土家人叫它“舍巴”,其意為“教神跳”,,因而擺手堂又稱“神堂”,。
圖為:舍米湖擺手堂
來鳳土家族每族都有自己的擺手堂(又稱祠堂),目前保存最好的是舍米湖,,其他村寨擺手堂已經遭到破損,。來鳳縣為了弘揚發(fā)展擺手舞這項傳統(tǒng)文化,在縣城建了一座擺手堂,,其貌較壯觀,。二十一世紀,省民委撥??钣衷谏崦缀逍藿艘蛔F代模樣擺手堂,,為土家族擺手舞傳承、弘揚,、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