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變“老李”,,照顧村里老人33年
——記江蘇省盱眙縣桂五鎮(zhèn)敬老院院長李銀江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 光明日報通訊員曾冰
33年前,他選擇從事基層民政工作,,擇一業(yè)終一生,。33年間,他成了五保,、空巢老人的“親兒子”,,鄉(xiāng)村孤兒的“好爸爸”,流浪人員的“家里人”,。
2019年4月2日,,他獲得民政部最高榮譽獎——孺子牛獎,。他,就是江蘇省盱眙縣桂五鎮(zhèn)敬老院院長李銀江,。
桂五鎮(zhèn)是革命老區(qū),,有各類民政對象上萬人?!拔野阉麄兌籍敵勺约旱挠H人,,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人找我?guī)兔Α,!崩钽y江說,,30多年來,他有自己的工作法寶,,一個“好習慣”,,兩件“好寶貝”從不離身,心里有著三個“放不下”,。
“好習慣”就是走村入戶,,房子越破越要進去看個究竟。合心村村民謝壽德,,家住的房子就剩幾堵墻,,連門都沒有,一家五口,,三人因癌癥去世,日子過得非常困難,。李銀江看到后,,幫助籌款近萬元,并為他辦理了低保,。
兩個“好寶貝”,,一個是民情筆記本,一個是民情聯系卡,。李銀江把每一戶群眾的困難都記在民情筆記本上,,每走訪一戶都會留下民情聯系卡。聯系卡印成名片,,做了25000張,,現在只剩不到1000張。李銀江的手機24小時開著,,誰有困難隨時都可以找他,。
三個“放不下”,分別是“流浪人員”“殘疾人”和“孤兒”,?!拔夷昧骼巳藛T當家人,,把殘疾人當兄妹,將孤兒當子女,?!崩钽y江說。30多年來,,他先后幫助了64名流浪乞討人員同家人團聚,,10多名殘疾人在他的資助下掌握了謀生技術,過上了好生活,。
1986年,,桂五鎮(zhèn)劃出一塊4.2畝的荒地籌辦鄉(xiāng)鎮(zhèn)敬老院,統(tǒng)一照顧此前分散供養(yǎng)的五保老人,。在李銀江的支持下,,敬老院很快建起來了。剛開始很多老人有顧忌有擔心,,他上門給老人做思想工作,,并跟老人承諾:“你們到敬老院來,我把你們當父母,,給你們當兒子,,養(yǎng)老送終?!?/p>
如今,,敬老院已經過4次改造擴建,占地從4.2畝擴展到34.5畝,,房子從200平方米增加到2650平方米,,床位從開始的16張增加到現在的126張,老人也從第一批的7名增長到現在的73名,。院子變大了,,他對老人的關愛和照顧卻從沒有變過。他說:“我想讓老人們看到,,敬老院就是一個大家庭,,他們活著,有家的溫暖,;他們走了,,也有人惦念?!?/p>
不久前,,李銀江到了退休年齡,可是敬老院老人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老人,,組織上同意他繼續(xù)當院長,,但他不拿一分錢工資。他說,,為老百姓服務,,每一分錢都是黨的雨露陽光,絕不能占老百姓一點便宜,。
“33年過去了,,我從‘小李’變成了‘老李’。我這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幫助別人解決困難,。當地老百姓夸我‘兩袖清風存正氣,,勇挑重任有擔當’,我也覺得自己清清白白,,坦坦蕩蕩,。”李銀江說,。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1日 04版)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
|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