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看70年巨變
褚建明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里,,追憶過往,時光飛逝,,斗轉(zhuǎn)星移,,七十年的滄桑巨變,七十載的風雨歷程,。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祖國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衣食住行也從“一窮二白”邁向了“康莊大道”,。
感嘆近幾十年來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變化,。對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來說,國家的強盛,,體現(xiàn)在每天都接觸到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首先來說“衣”。我生于1956年,,平時穿的衣服是自己家織的粗布,,用染料染成黑色或藍色。過春節(jié)時,,才用生產(chǎn)隊發(fā)的布證到縣百貨公司買洋布或蘇聯(lián)大花布,,做一件新衣服。而且衣服的樣式也非常單調(diào),,要么是灰色的中山裝,,要么是藍色的解放裝。在那個年代,,我的家鄉(xiāng)家家大人小孩穿衣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幾年難添置一件新衣服,。大人穿舊的衣服,剪去損壞部分,,用染料染色后,,東拼西湊又改成小孩的服裝。小時候我還穿過用裁縫剪下的小布塊,,拼湊縫在一起,,然后制成花花綠綠的百衲衣。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生產(chǎn)隊用上了日本尿素化肥。不知道誰發(fā)現(xiàn),,日本產(chǎn)尿素包裝袋是“尼龍布”,,可以用來做衣服。當時,,一傳十,,十傳百,興起爭相用日本產(chǎn)尿素包裝袋做衣服的小熱潮,。不堪回首的過去,,就是因為經(jīng)濟不發(fā)達,窮,。到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解決了農(nóng)村溫飽,人們開始追逐打扮,,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喇叭褲、連體褲,、健美褲,、運動衣、西裝,、旗袍,、套裝、超短裙,、超短褲等應有盡有,。人們不僅穿得舒服、保暖,,而且講究漂亮,、時尚,,講究穿衣的審美標準。農(nóng)村和城市已無太多區(qū)別,,衣服店鋪到處林立,,專賣店、大商場,、網(wǎng)店,,各式服裝,花色品種琳瑯滿目,,由你盡興挑選,。穿名牌成為了時尚,補丁衣服和乞丐褲成了年輕人的時髦,。如今我家有好幾個衣櫥,,大人的、小孩的四季衣服應有盡有,。由于趕時髦,,時時添新衣,因此,,隔一段時間還要清理一些衣服,,放進村部門口的捐衣箱。
在吃的方面,,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七十年的滄桑巨變,最讓老百姓感覺真切的就是菜籃子,、米袋子的變化,。在以前,吃不飽飯的大有人在,,特別是饑荒年,,家家都有逃荒要飯的。五十年代,,我國是一個滿目瘡痍,、食物匱乏、物資短缺的社會狀況,。在那個糧票,、油票、肉票,、糖票,,有票走遍天下,無票寸步難行的年代,,人們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才可以憑借著票證改善伙食,?!凹t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真的一點都不夸張!平時,,我家除吃野菜外,,春天吃洋槐花、茍葉,;秋冬天吃蘿卜纓、紅薯葉,、腌白菜等,。只盼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到白饃和一兩片豬肉,。隨著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我家和其他家一樣糧食增多,家禽家畜數(shù)量增速,。市場上油鹽醬醋糖,,各類副食品,豬肉,、牛肉,、雞、鴨,、魚和菌類食品,,應有盡有,多得不計其數(shù)?,F(xiàn)如今,,人們對吃又有了新的要求和標準。不僅要吃飽吃好,,還要吃得健康,,大魚大肉,早就不稀奇了,,還要講究飲食結(jié)構(gòu),、營養(yǎng)搭配。吃啥有啥,,可以去超市一站式購買齊全,,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郵購吃到各地特色佳肴。從逃荒要飯到吃飽肚子,,再到吃好,,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人民經(jīng)歷了七十年的努力拼搏,,換來了我們現(xiàn)在的小康生活。我家吃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肉蛋,,餐桌上琳瑯滿目。我一到飯桌前一股過年的喜悅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給兒孫們絮叨著說:“你們不懂我的感受,我現(xiàn)在天天都在過年,?!?/p>
關于房子的變化。我家從土瓦房到水泥平房,,從平房到樓房,,又到高層商品套房。從一家?guī)状宋伨釉诓坏綆资椒矫椎耐镣叻坷?,到現(xiàn)在一家人享受著140平方米的居室?,F(xiàn)在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nèi)裝修和居住環(huán)境也有明顯的改善,。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人們的住房條件也只能是遮風擋雨,。那時我家8口人只分到了四間土瓦房,黃土地面,,坑坑洼洼,,遇上連陰天,房屋還漏雨,。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家又增添了9口人,仍然是四間土瓦房沒有多大的改善,。八十年代,,蓋新平房。九十年代,,蓋起樓房?,F(xiàn)在孩子們買高層套房,住進了現(xiàn)代小區(qū),。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安裝有煤氣灶、暖氣,,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購物交通也方便。我家附近的土坯瓦房,、茅草房逐漸消失,,一棟棟精致的小別墅拔地而起。
在兒時,,出門走親訪友,、趕集、外地上學,,人們出行全靠一雙腳走路,,加上道路高低不平,彎曲泥濘,,“出門一身土,,回家瓦灰臉”是出行前后的真實寫照。我家汝陽城距洛陽80公里,,去洛陽辦事和上學,不管刮風下雨都靠的是兩條腿,。六十年代,,汝陽到洛陽每天才有一趟客車。而如今,,汝陽汽車站擁有營運客車165輛,,其中農(nóng)村客運車輛75輛,縣城公交10輛,。運營總線路49條,,其中市際班線2條,縣際班線13條,,縣內(nèi)班線32條,,縣城公交2條。汝陽到洛陽25趟班車,,每十分鐘一班,,非常方便。極大地方便了廣大人民群眾出行,。我家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再到電動車,。如今,為了出行方便,,家里又購置了小汽車,。回首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遷,交通道路的快速發(fā)展,,我感受到祖國在蒸蒸日上飛速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70年后的今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變化巨大,,一樁樁,、一件件,真切實在,,有目共睹,。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滄桑七十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相信再過70年,在黨的領導下,,我們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我國人民的衣食住行會有更多令人欣喜的大變化,,到那個時候,,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一定是一幅國富民強,、興旺發(fā)達的時代新畫卷,。
(作者單位:河南省汝陽縣民政局)
【大 中 小】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