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單位:石家莊德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服務領域:教育扶貧、文化扶貧
志愿者參與人數(shù):150余人
直接受益人數(shù):500余人
項目風采
平山,、靈壽、行唐,、贊皇四座縣城地處石家莊周邊,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因貧困而產(chǎn)生的社會問題突出,如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給予留守兒童較多的關注,,但大多集中在物質幫扶方面,其他領域較少涉及,。
自2014年起,,石家莊德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社工的專業(yè)引領下,組建,、引進志愿服務力量,,從關注留守兒童心靈成長入手,開展志愿服務,,有效預防并解決了留守兒童的認知,、行為偏差等問題,在幫助留守兒童群體個體賦能,、家庭功能發(fā)展,、社會支持網(wǎng)絡建立方面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緣起:一堂沙盤游戲帶來的感動
2014年,,德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收到一位行唐山區(qū)支教老師的邀請,,希望可以為學校即將畢業(yè)的孩子們上一堂心理輔導課。她說,,這所學校70%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從小離開父母和其他親屬生活,需要心靈的撫慰。
社工隨即聯(lián)系到河北心靈花園工作站站長錢永霞,,在最短的時間內組建了一支由五六名心理咨詢師構成的團隊,,大家商定通過“沙盤游戲”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思考過去,,也展望未來,。
在專業(yè)心理志愿者的引導下,孩子們慢慢聚集自己內在的能量,,訴說著被壓抑的情緒與內心的渴望,,同時激發(fā)著奮勇向前的動力。
一堂看似簡單的沙盤游戲體驗給孩子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感動,,也堅定了團隊發(fā)起為留守兒童開展志愿服務的想法,,并將方向定為——心靈成長。相比捐錢捐物,,對留守兒童心靈的幫扶不僅更迫切,,也更具有生命力。
精準服務 紅藍綠心理健康預警機制
心理志愿者的隊伍從最初的五六人慢慢發(fā)展到五六十人,,均來自于各學校心理教師及心理咨詢師,。為了給留守兒童提供分層次、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團隊采用了紅藍綠心理健康預警機制的工作方法。
志愿者們在一次次深入山區(qū),,走訪調查,、了解需求后,根據(jù)每位服務對象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劃分為紅藍綠三級,,一一建立數(shù)據(jù)庫和檔案資料。
針對紅色人群(心理狀況不佳,,需要個體干預),,志愿者定期開展個案干預工作,給予重點關注,;針對藍色人群(心理狀況一般),,志愿者根據(jù)同質性人群的劃分,開展不同類型的團輔工作,;針對綠色人群(心理健康,,狀態(tài)良好),志愿者開展發(fā)展性的服務,,并引導綠色人群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帶動紅色人群和藍色人群,。
幾年的工作下來,,團隊服務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得到了有效改善,笑容浮現(xiàn)在越來越多孩子的臉上,。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孩子們變的越來越自信,認識到了那個獨一無二,,擁有無限可能的自己,。
建立三方服務體系全面守護兒童成長
隨著志愿服務的開展,團隊意識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家庭,、社會因素關系密切。在此基礎上,,團隊的工作方向也有了相應的深化,。志愿者團隊的構成,除了心理志愿者,,吸納了更多不同領域,,不同年齡段的新鮮血液。工作的目標,,也從單一的心理干預發(fā)展到三級服務體系:干預留守兒童個體,,幫助個體賦權增能;干預留守兒童家庭,,完善家庭發(fā)展功能,;干預留守兒童生活環(huán)境,搭建社會支持網(wǎng)絡,。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而親情的缺失恰恰成為留守兒童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親情缺失不缺位”,,團隊打造“增強留守兒童家庭發(fā)展功能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微課堂,、家庭親情溝通,、親子活動等活動,幫助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打造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過程中,,由青少年組成的蒲公英志愿團和以軍休休干組成的綠色家園志愿團應運而生。
蒲公英志愿團的小志愿者們是留守兒童成長路上的小伙伴,。利用節(jié)假日和業(yè)余生活的碎片時間,,他們和留守兒童一起參與社工組織的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抗逆力等活動,,游戲的同時一起分享心得體會,,交流感情。同齡人的陪伴和鼓勵,,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好打開方式,。
軍休所休干組成的綠色家園志愿團緣于2014年社工組織的一次“大手拉小手”活動,社工將山區(qū)的十多個留守兒童帶到石家莊,,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類家庭活動,。在和休干朝夕相處的日子里,孩子們被休干們英勇的過往以及樂觀,、堅強的性格所感染,,而休干們也被孩子們的純真打動,雙方建立起了親情的連結,。接下來的幾年的時間里,,志愿者們一直是這些孩子們“爸爸媽媽”,定期給孩子們物質幫扶,,保持情感溝通,。
此外,各大高校學生志愿者組織以及眾多愛心企業(yè)也紛紛加入,,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打造了強有力的支持網(wǎng)絡。
專家點評
民政部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fā)揮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是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新興力量,,在回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社會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中具有積極作用?!?石家莊德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針對農村留守兒童 開展的“心靈彩虹”項目從心理健康需求入手,,將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和機構與志愿服務緊密結合,很好地回應了黨和政府對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角色和專業(yè)作用,。首先是志愿服務的精準定位,,沒有像一般性的志愿服務滿足于物質支持,而是選取了心理慰藉,,助力留守兒童的心靈成長,,這就使得志愿服務有所深化。其次是設計科學,,采取了分層預警和三級干預的策略,,使志愿服務更系統(tǒng),也更專業(yè),。再次,,項目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社會工作的“賦權”理念,從個體,、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三層入手為留守兒童的“自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留守兒童親情缺位的狀況進行了功能補償,。最后,是引入由兒童組成的蒲公英志愿團和軍休干部組成的綠色家園志愿團,,采用結對子幫扶的方式,,以兒童服務兒童,以老人服務兒童,,使志愿服務的人際溝通更順暢,,同時也使雙方在互助中成長。(林順利)
【大 中 小】 【打印】 |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網(wǎng)站標識碼:bm12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