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的深切牽掛。近年來,,北京市民政系統(tǒng)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養(yǎng)老服務,推動社會組織在助力養(yǎng)老服務體系建設,、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社會氛圍等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打造了一批“專而精”“小而美”的公益項目。 溫情陪伴,,讓老人的心理需求被看見 12月5日上午,,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季青敬老院內(nèi),,91歲的張麗芬老人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彭滔。 “張姐,,您最近還好嗎?我來看望您了,?!薄熬团沃銇砟兀罱禍靥鞗?,快進屋暖和暖和,。”……兩人緊緊擁抱后,,張麗芬將彭滔迎進房間內(nèi),。 彭滔是北京美新路公益基金會“晚緣”項目的志愿者,自2017年起,,她每半個月去看望張麗芬一次,。有親人和志愿者的定期探望,有敬老院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張麗芬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積極樂觀。面對彭滔這個相差40多歲的忘年交,,她希望以姐妹相稱,。兩人交流的話題也很隨意,聊歷史,、聊文學,、聊家人、聊生活……“張姐曾是中學教師,,有著30多年教齡的她,,時常回憶起在崗位上嚴謹治教的經(jīng)歷,;張姐入住敬老院10余年了,,經(jīng)常和我分享她在敬老院生活的點點滴滴,覺得自己的老年生活越來越美好,?!迸硖细嬖V記者,張麗芬愛好廣泛,,尤其喜歡文學和音樂,,有時還會為她彈琴、唱歌,、誦詩……而彭滔要做的,,就是傾聽,、尊重和陪伴。 據(jù)北京美新路公益基金會“晚緣”項目負責人井春介紹,,該項目以養(yǎng)老機構(gòu)或社區(qū)有陪伴需要的老年人為服務對象,,通過志愿者與老年人一對一結(jié)對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關(guān)懷陪伴服務,,讓他們的心理需求被看見,、被滿足。截至目前,,項目已累計招募1200余名志愿者,,陪伴老人4萬余人次。 因車禍導致生活不能自理的王奶奶,,經(jīng)常情緒失控,、暗自哭泣。在志愿者的幫助下,,老人漸漸走出低谷,,重燃生活的希望。老人耗時兩個多月,,用僅能活動的雙手專門為“晚緣”項目制作了一幅刺繡作品,。患有語言障礙的呂阿姨,,平日通過書寫文字的方式與志愿者交流,。不知不覺間,他們溝通的文字寫滿了一張又一張紙,。老人飽含深情地寫道:“有你們的陪伴,,真好!”…… “在‘晚緣’項目中,,像這樣打動人心的故事還有很多,。老人們對陪伴的渴望以及誠摯的話語,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精神撫慰服務的信心,?!本赫f。 科技助老,,讓“銀發(fā)族”搭上數(shù)字化快車 前不久,,家住豐臺區(qū)東鐵匠營街道四方景園第二社區(qū)的老年人在家門口參加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智慧課堂活動。來自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高校志愿者手把手教他們網(wǎng)絡購物,。從下載安裝到注冊登錄,、從搜索商品到購買支付……志愿者反復演示、耐心講解,,一步步引導老人進行操作,。 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一家專門圍繞解決老年人“數(shù)字鴻溝”問題而開展助老服務的社會組織,。10余年來,該中心組織志愿者為數(shù)十萬名社區(qū)老人提供服務,,讓“銀發(fā)族”搭上數(shù)字化快車,。 “為確保志愿服務的常態(tài)化開展,我們將大學生作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與各高校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共建科技助老服務隊,,搭建青年助老志愿服務平臺,通過課程研發(fā),、系統(tǒng)培訓等方式,培育了一支有熱情,、有能力,、有特長的助老志愿服務隊伍?!北本┦邢﹃栐俪可鐣ぷ鞣罩行闹魅螐埣仰谓榻B,,該中心通過問卷、走訪等形式摸清老年人需求,,圍繞購物,、就醫(yī)、出行等70余個生活場景,,研發(fā)上線“夕陽再晨云課堂”科普小程序,,編制《爸媽的微信e時代》《手機里的大世界》等科普書籍,構(gòu)建了線上線下相結(jié)合的教學模式,。 今年21歲的馬妍慧是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專業(yè)的大四學生,。2022年,她通過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成為北京市夕陽再晨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助老志愿者,,先后圍繞智慧手機操作,、短視頻制作等內(nèi)容為老人授課。馬妍慧告訴記者,,每次上課前她都會制作電子教程,,還會為老人印發(fā)一頁紙的“輕量版教材”,注明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步驟,,便于老人課后反復練習,,并可隨時掃碼觀看操作流程?!袄先藗兊膶W習成果反饋,,讓我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家對手機緊急快捷鍵的使用非常感興趣,,認為這個功能特別實用,;老人學會短視頻制作后還會向我分享視頻作品,,他們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深深地感染著我?!瘪R妍慧說,。 “過去,總認為視頻制作是年輕人的專利,,與老年人關(guān)系不大,。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能夠使用短視頻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感覺自己年輕了,。”退休老干部馬大軍說,。 緊急救援,,幫走失老人回家 今年80歲的趙大爺是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前不久,,他因誤乘公交車,,在東二環(huán)光明橋附近走失。緊急情況下,,北京市志援應急救援服務中心志愿者加入搜救工作,,通過查看監(jiān)控、查詢老年卡記錄,、人工問詢,、分析走向等方式,終于在距離走失處20公里左右的一片荒地找到了老人…… 對北京市志援應急救援服務中心的志愿者來說,,像這樣“生死時速”般的救援,,幾乎每周都會發(fā)生。多年來,,該中心已幫助450多名阿爾茲海默癥老人找到回家的路,。 蘇銀強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登山愛好者,。2003年,,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支民間山地救援隊,利用空閑時間從事山地救援和安全教育推廣等工作,。2016年元旦的晚上,,蘇銀強在朝陽區(qū)東風橋附近遇到了一位年邁老人?!靶』镒?,跟你打聽一下高家園糧店怎么走?”老人的話剛出口,蘇銀強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位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案呒覉@糧店早在1993年就已拆除,老人這是在尋找過去的記憶,。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近期記憶丟失,、遠期記憶恢復?!笨粗先艘轮鴨伪?、語言表述不清,蘇銀強一把拉住了她,,并第一時間撥通了報警電話,,最終幫老人找到了家。此時的蘇銀強才得知,,老人是從40公里之外的盧溝橋走失的,,家人已整整尋找了4天。 這件事給蘇銀強帶來了深深的觸動,。“北京從事山地救援的隊伍很多,,但專門針對走失老人開展搜救的卻很少,。”與朋友商量后,,蘇銀強牽頭注冊成立了北京市志援應急救援服務中心,。短短幾年間,這支隊伍已從100多人擴充到500多人,。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可以隨時參與救援的。 蘇銀強告訴記者,,中心剛成立時知名度不高,,隊員們主動去網(wǎng)上搜索老人的走失信息并打電話詢問情況,如果家屬需要幫忙就會立刻組織搜救,。剛開始尋人時也沒有經(jīng)驗,,采用人海戰(zhàn)術(shù),一次出動100多人參與救援,?!奥兀覀円庾R到尋找走失老人不能光靠愛心,,更重要的是積累經(jīng)驗,。”蘇銀強介紹,大家每找到一位老人都會認真復盤,,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科學方法,。“接到求助后,,我們會先安排專人與家屬溝通,,了解老人的經(jīng)歷以及生活習慣等,梳理出有價值的線索后,,再召集志愿者開始搜救,。一般情況下,需要到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沿街商鋪、企事業(yè)單位等地查看監(jiān)控,。如果遇到監(jiān)控死角,,大家就通過計算行動軌跡、沿途人工排查等方法仔細甄別尋找,。救援隊伍會分成若干小分隊,,每7小時輪換交班,確保救援工作的持續(xù)性,?!?/p>
按平均50個小時尋找到一位老人計算,北京市志援應急救援服務中心的成員已有900多個日日夜夜都奔忙在尋人的路上,。過程雖艱辛,,但每每看到老人與家人團聚,大家又有著說不出的高興,?!坝浀糜幸淮危覀冊诹璩?點找到了一位走失老人,。老人被家屬接走后,,隊員們一起坐在路邊回憶著30多個小時搜救過程的艱辛,互相加油鼓勁,,一直聊到天亮,。”蘇銀強回憶道,。 “搜救走失老人的工作是在與時間賽跑,,我們多往前走一步,老人就離家近一步,?!边@是北京市志援應急救援服務中心一名老隊員說過的話。而這句話,也一直激勵著蘇銀強和隊員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