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婺源縣大鄣山鄉(xiāng)和村牌坊,。供圖/江西省婺源縣民政局 本報記者 張晶晶 婺源,一座鑲嵌在贛、皖,、浙三省交界的邊城,,建縣于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原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現屬江西上饒管轄,。 經窮六籍開來學,道繼諸儒集大成,。作為宋代大儒朱熹的故鄉(xiāng),,婺源有著遠山青黛、近水含煙的自然風光與古樸淡雅,、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在游人眼中,它既是千年村落的滄海遺珠,,也是現代版的“世外桃源”,,更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最美鄉(xiāng)村”。 而今,,作為“深化鄉(xiāng)村地名服務,、點亮美好家園”全國試點縣,婺源正以“鄉(xiāng)村著名行動”深度賦能“婺源旅游+鄉(xiāng)村振興”融合發(fā)展,,讓千年古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深入挖掘地名文化 賡續(xù)千年古縣文脈 星江又名婺水,由婺水連綴起來的諸多風景構成了婺源縣城的地理標志,,其地名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以貫徹《地名管理條例》為契機,婺源縣民政局組織專家學者,,以“山,、水、村,、人,、路、樹,、橋,、亭廟”為主線,精心挖掘,、整理,、撰寫各類地名故事122篇,集結為《婺源地名故事》,。 婺源縣詩詞楹聯學會會長方躍明深度參與了此項工作,。他認為,,此類挖掘活動,以全新的文化視角為書鄉(xiāng)婺源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千年婺源文化的生生不息貢獻了民政智慧和力量,。 婺源縣地名辦主任胡蓉花告訴記者,近年來,,婺源縣依托地名文化研究會,,廣泛開展“尋找最美鄉(xiāng)村地名故事”“詩意地名”“地名尋夢”等調研活動,組織出版《婺源地名故事》《婺源地名詩詞》《婺源地名散文》等系列讀物,,拍攝制作《浸潤書香的千年》《商埠遺風——汪口》《木商故里是西沖》《紅色洙坑》《烽火莒莙》《星火曹門》《地圖上的詩意》等影像作品,,以優(yōu)秀地名文化賡續(xù)千年古縣的根脈。 思溪村,,位于婺源縣思口鎮(zhèn),,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由俞氏建村,初名泗溪,,元代后,,以魚(俞)水相依之兆取名思溪。歷代村民在外經商,,發(fā)家致富后多攜資故里買田置產,、興建書院,建造了大批府第樓閣,、祠堂牌坊,。 “村落一些古跡的名稱和故事在村民口中相傳,如果不抓緊挖掘,,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思溪村黨支部書記金梁告訴記者,,在縣地名辦的指導下,,思溪村建立了地名文化展示館,將古老地名及其蘊含的文化價值以實體的方式保存下來,。目前,,婺源縣已建成6個地名文化展示館,,其中1個縣級地名文化展示館,、5個村級地名文化展示館。 探索地名標準化處理模式 留住千年村落的古意 婺源縣沱川鄉(xiāng)河西村的篁村自然村,,建村于北宋,,名字取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詩意。建村始祖余道潛,以“文房四寶”意象布局村落,,詮釋耕讀傳家傳統(tǒng),。因著底蘊深厚的文脈,加上“遠山,、田園,、村落”的詩情畫意,篁村引來眾多游客,。 然而,,有地無名、一地多名,、有名無標等問題,,曾困擾著這個古村落的發(fā)展。 “以篁村主路為例,,從東到西,,有磨路田路、村中路,、中橫巷,、壁籬巷等多個俗稱?!便ㄠl(xiāng)分管民政工作的金麗娟告訴記者,,他們在調研中發(fā)現,篁村地名有分段命名,、各自稱謂的現象,,給地名規(guī)范管理和群眾辦事帶來不便。 經過多次實地走訪,、查閱資料,、征求村中長者和研究篁村文化歷史的專家意見后,河西村“兩委”初步將篁村主街道命名為“篁墅街”,,取自村口大夫橋上的“鳳鳴篁墅”四個字,,寓意村莊風光秀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經村“兩委”組織熱心人士提出地名標準化處理意見,、召開村民代表會協商確認、沱川鄉(xiāng)召開“班子”會議審批,、縣民政局備案公告等地名命名流程,,篁村主街道正式命名為“篁墅街”,標準化的地名標識掛于墻上,,為游客指引方向,。游客用手機掃一掃地名標志牌上的二維碼,,還可以了解該地名的來歷、含義等,。跟著地名游古村落,,靜默千年的古建筑瞬間有了文化的魂。 據了解,,婺源縣是當今我國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是全國傳統(tǒng)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胡蓉花介紹,,“鄉(xiāng)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婺源縣制訂全縣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開展“古村賦名”行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實施方案,,積極探索村“兩委”組織、村民協商,、鄉(xiāng)鎮(zhèn)審批,、縣級備案公告的鄉(xiāng)村地名標準化處理模式,標準化處理鄉(xiāng)村地名458條,。同時,,引入專業(yè)力量,規(guī)范開展鄉(xiāng)村地名標志設置工作,,累計新添鄉(xiāng)村標志牌715塊,,實現了古村地名標志全覆蓋,為群眾生活,、游客出行提供了準確,、便捷的導覽服務,讓千年古縣古意綿長,。 織密鄉(xiāng)村地名網 打造信息共享“供應站” 徽派建筑掩映青山綠水,,婺源縣秋口鎮(zhèn)王村石門自然村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因“鳥中大熊貓”藍冠噪鹛筑巢繁衍和絕佳的寫生地而聲名鵲起后,,民宿,、農家樂、釀酒坊,、茶社非遺館等隨處可見,,游人整日熙攘不絕。 遠方來客怎樣才能在尋常巷陌中快速找到理想的休閑去處呢,?婺源縣依托“鄉(xiāng)村著名行動”采集小程序,,將自然地理實體,、鄉(xiāng)村的居民點,、道路街巷,、公共設施和旅游景點等準確規(guī)范上圖,游客實現了“一圖知婺源,、一圖游婺源”,。 石門自然村駐村社工程丹丹告訴記者,如今村里的民宿,、農家樂等各類信息都上了圖,,幫助游客解決了“我在哪兒”“我要去的地方在哪兒”的困擾。 婺源縣還依托地名標準化處理成果,,將標準地名上傳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并動態(tài)更新完善,提升鄉(xiāng)村地名信息準確度,。 胡蓉花告訴記者,,準確標準的地名信息借助百度、高德,、騰訊等互聯網地圖平臺,,極大助力了鄉(xiāng)村產業(yè)發(fā)展。據了解,,自“鄉(xiāng)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全縣新增采集上圖寫生基地、旅游點,、民宿,、農家樂、種養(yǎng)基地,、物流公司等各類信息3460余條,,成為促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信息共享“供應站”。 縣民政局黨組書記李得紅表示,,婺源縣將深入挖掘鄉(xiāng)村地名文化資源,,加快推動全縣地名建設與全域旅游融合發(fā)展,為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